果园诗会:当桑葚染紫了墨香
2025年初夏,娄底市老干部大学组织诗词班学员,在15vip太阳成原党委书记李文莲、诗词班教授彭龙健的带领下,踏入了娄底职院“院村合作”示范基地——中阳村绿一佳桑葚果园。在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曾玉华教授的陪同下,这场融合了农业科技指导与田园诗歌创作的采风活动,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中一抹独特的亮色。

李文莲(右三)、彭龙健(中)、曾玉华(左三)与娄底市老年大学诗词班部分学员
科技赋农:曾玉华的“绿色答卷”
满园桑枝垂紫玉,是曾玉华教授二十年坚守的注脚。作为娄底职院农林技术带头人,他扎根中阳村十余年,将40亩荒地转化为集葡萄、桑葚、无花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。他创新推广果桑数字化定枝整形技术,攻克桑葚白果病防治难题,推广蜜汁葡萄早熟无核优质栽培技术等,近年来累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,直接指导建设农林产业基地超8000亩。
“若非独有神仙技,岂会香甜百果先”
——彭龙健教授在《品曾玉华老师所植桑葚遣兴》中,以诗笔礼赞科技兴农的力量。

饱满鲜嫩的白玉王果桑、大十果桑、红果2号果桑、台湾长果桑

桑葚改良架型丰产状
院村合作:从田间课堂到产业融合
李文莲在《参观院村合作基地有感》中写道:
“垄边授课春苗壮,墟里传经秋果丰。著作沾泥真教授,文凭带汗恰英雄。”
这四句凝练概括了娄底职院“院村合作”模式的精髓——
l党建引领:农林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作为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,将技术服务站建在田间;
l产教融合:仅2024年,师生下乡技术服务280余次,推广安江蜜柚、石榴等新品种,示范“葡萄+黄精”立体种植技术;
l人才反哺:培养出曾华、吕世益、刘勇等农林创业带头人,带动企业加入区域本土化供应链。

娄底职院20-23级园艺、农管班同学果桑采摘、销售实践
诗情与农技的交响
采风活动中,诗人们亲手采摘曾玉华培育的“极品玑”桑果(王晓芝《赤子心》),在笑语惊飞鸟雀的欢愉中(肖燕飞《采桑椹拾趣》),体验科技赋予传统农业的蜕变。

彭龙健教授与诗歌班学员同曾教授共探桑园
桑园即景:笑声惊鸟起,无意辨晨昏
李文莲的《重来桑葚园》描绘生动场景:
“频采嫌筐小,连尝消汗烦。笑声惊鸟起,无意辨晨昏。”
这恰似曾玉华教授常年奔波田间的缩影——骑坏四辆单车、两部摩托车,行程超30万公里,只为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丰收果实。

李文莲在基地现场笑容舒展深感欣慰
乡村振兴的娄职担当
“师生文论刊田地,上应央纲,下益村乡,一本营成万利章”(肖体梅《采桑子·咏15vip太阳成产学研基地桑葚园》),热情赞颂15vip太阳成积极响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的英明决策,以“十百工程”为牵引,深化“院村合作”,谱写师生“将论文写在大地”的美丽诗篇:
l平台建设:建立“绿一佳”“旺晨农业”等校企合作基地,党建领衔,实现“专业教学、科普科研、技术服务、劳动教育”多维一体,打造“党建+农林技术”服务品牌;
l教学创新:由曾玉华等教授领衔,以农林类专业教师“院村合作”系列基地为平台,创新“小组式”农林类专业学徒制教学模式,实现了师生专业技能教学相长。
l人才聚力:组建教授、民主党派人士、学生共同参与的500人技术服务团,送技术、送种苗、送培训;
l文化浸润:此次诗歌采风活动,正是将农耕文明与人文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。


曾玉华教授在基地现场开展“小组式”学徒制教学
结语:冰心一片玉壶依
王晓芝在《赤子心》中吟咏:
“精彩纷呈谁不醉,冰心一片玉壶依。”
这“冰心”是曾玉华等科技工作者扎根泥土的赤子情怀,是李文莲、彭龙健等教育者以文助农的初心,更是娄底职院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定承诺——让桑田缀满珍珠翡翠,让诗行浸润果香,在湖湘大地上书写“桃李成蹊天下通”的振兴篇章!(谢珍雨)